自新高考改革的浪潮在国内兴起之后,传统高考文理分科的形式逐渐被人们摒弃,每个新高考省份都采用了全新的选科制度,但“3+1+2”模式和“3+3”模式在选科方面的规定有些许差异。物理类和历史类这种划分形式仅存在于“3+1+2”省份,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其具体含义以及与传统文理分科的区别,快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历史类和物理类是什么意思和文科理科区别,新高考历史类和物理类一起排名吗?

高考历史类和物理类是什么意思和文科理科区别

历史类和物理类是新高考“3+1+2”模式中的两种科目类别,选择了历史/物理作为首选科目的考生,也会分别被称为历史类考生和物理类考生。其具体含义如下:

首先大家需要先来了解“3+1+2”模式的含义,其中“3”指的是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1”则指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科目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2”指考生需要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科目中任选两门作为再选科目。而物理类和历史类划分的关键点,显然就在于考生选择的首选科目,选择了物理科目就会被划分为物理类考生,选择历史科目就属于历史类考生。考试院也会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并分别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

由于“3+1+2”模式下这种相对独特的选科制度,所有考生在选考科目组合方面共有12种不同的结果,其中物理类和历史类各占6种:

物理类

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物理+化学+政治

物理+生物+地理、物理+生物+政治、物理+政治+地理

历史类

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政治+化学、历史+政治+生物

历史+地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历史+化学+生物

那么“3+1+2”模式中物理类和历史类的划分和传统高考中的文理科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区别一、学生的选科权。传统高考中文理科划分是“一刀切”的形式,除语数外这三门必学科目外,文科生只需学习政史地,理科生则只学物化生,学生基本没有自由选科的权利。而在新高考“3+1+2”模式中,就算考生首选科目为历史,再选科目也能选择生物或化学,物理类考生同样也能选择政治或地理。考生能够在六门科目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等进行自主选科,拥有更多的选择范围,选科结果也相对多样。

区别二、考试内容。在传统高考的文理分科形式中,文科生与理科生都会学习语数外,但数学科目的试卷会分为文、理两个版本,考试内容有所差异。而在新高考“3+1+2”模式中,不论是物理类还是历史类,统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试卷内容都是一样的,不会特意做区分。

区别三、报考专业范围。传统文科生、理科生只能报考相应科类或者文理兼招的专业;而新高考省份考生可以根据高校设置的专业选科要求,报考与自身选科组合相符的所有专业。

新高考历史类和物理类一起排名吗?

历史类和物理类不在一起排名。前文有所提及,新高考“3+1+2”模式下,考试院会按照物理类、历史类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并分开投档录取。物理类考生和历史类考生的首选科目不同,考试内容、难度会有所差异,不能直接将高考成绩进行比较;而属于同一科类的考生,其首选科目一致,再选科目是以全省选科考生为基数统一赋分的,成绩具有可比性,故可以一起进行排名。因此新高考“3+1+2”省份考生的位次是按照物理类、历史类分开排序的。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